“人脑加电脑”,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网络创业大潮中。作为在互联网+时代成长起来的新生代,大学生对于网络有着天然的契合和亲近感。其中佼佼者不断涌现的同时,也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在网络创业大潮中“起得快落得快”,什么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障碍?如何持续激发其创新潜力?
“人脑加电脑” 创业热情高涨
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展的专项调研显示,网络创业人员以高校毕业生为主,这与这一群体创业热情高、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有关。在众多手机应用市场里,从网络游戏、手机媒体到借助网络的生活服务,很大一部分是青年创业者的项目应用。
辽宁省大学生就业指导局局长刘铸保守估计,全省与互联网相关的创业超过了大学生创业项目总量的1/3,甚至更多。
2015年1月,餐饮O2O平台“饿了么”完成E轮融资,公司估值超过10亿美元。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这家公司是由上海交大研究生张旭豪、康嘉等几个在校生组建的。张旭豪说:“我从研一时开始有这个创业点子,让普通的送外卖借助互联网成为餐饮O2O平台。”
目前,借助“饿了么”平台创业的大学生众多,如人民大学2010年毕业生杜官的“大杜满腹”、英国桑德兰大学2011年毕业生严信的“咖喱先生”、中山大学物理系毕业生庞丹丹的“有间厨房”……
记者了解到,一些高校开始建立特色创业学院,培养网商人才。例如,义乌工商学院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打破专业界限,把创业课程纳入到正常的学分体系。学生只要满足“淘宝网店等级达到四钻”或“月收入不少于8000元”的条件,就可申请进入创业学院。创业学院内电脑桌、货架、网络等设施一应俱全,为从事电子商务创业的学生提供物质保障。
优势突出隐患犹存
年龄、专业、智力等因素促使大学生在网络创业中优势明显。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秘书长张德旺等专家认为,移动互联网的出现,使得年轻人的所想所思有大量的客户群体来推动,一个新的点子就可能做成一个项目;互联网行业门槛低,受制于管理的环节少。以往创办实体企业,需要跑多次政府部门窗口办手续,现在网络便捷灵活的特点正